元宇宙时代,我们的隐私何处安放?

元宇宙要实现全感官的元宇深度沉浸,势必意味着全方位的代们的隐数据交付,人们的私何一举一动、乃至精神花园也将被曝光监视。处安与移动互联网相隔媒介不同,元宇元宇宙是代们的隐与人类身体直接相连,由此引发的私何风险将更大,更不可控。处安
文 | 财经E法特约评论员 陈千凌
编辑 |朱弢
“元宇宙”绝对是元宇近两年最火的词之一,科技巨头入场、代们的隐资本市场追逐、私何各地政策布局。处安
追溯起源,元宇元宇宙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代们的隐科幻小说《雪崩》中,是私何小说人物通过特定设备进入的虚拟网络空间。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与算力、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逐渐具备了落地实现的可能。
对于元宇宙,人们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幻想,认为它将成为一个高度拟真、深度沉浸的新型空间,既能够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模拟再现,也能实现对天气、海洋、生物等自然系统的高度仿真,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第二空间”。
比方说,即使由于疫情封控而被迫居家隔离,但是人们依然能够“畅游天下”,在元宇宙里呼朋唤友,去看远方的诗与风景。
但技术能够让社会发展更“聪明”,也会让人类安全更“脆弱”。在元宇宙空间,人们的隐私安全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360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参与调查者认为,元宇宙会让数字世界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新型网络骗局等,其中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让人最为担心。
01
元宇宙将会缔造“无隐私社会”?
当代人虽然凭借技术得到了更多便利,但也因此让渡了对隐私的控制。连我们自己也不知晓,我们的个人信息究竟流转到何处、被利用到了何种地步。前几天刚去过某商店,今天就被推送同一品牌的广告;甚至只是昨天和朋友聊天时提到了某款产品,今天就被网购平台推送了该产品的广告信息……人们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甚至出现了“戴着头盔去看房”的情况。
其实“数据”本来就是“隐私”的天敌,因为隐私一旦数据化,就很难成为个人所有的“隐私”。更为丰富全面的数字空间需要更为庞大复杂的数据,这也意味着更高量级的隐私给付。
在元宇宙空间里,要实现随心而动、深度沉浸的体验,个人数据的交付需要全面升级,种类、维度、深度要求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提升。除了身份属性、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场景位置等数据的全方位交付之外,元宇宙索取数据的边界还向人类身体内部更进一步拓展——人脸、指纹、声纹、眼球运动、肌电信号、脑电波等等。
移动互联网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尚且需要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作为媒介,但元宇宙将直接链接用户的身体乃至意志。这意味着我们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也将被赤裸裸地曝光展现。
美国作家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认为,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压缩人们的隐私空间,并在小说《圆圈》一书中构建了一个零隐私的世界。我们不禁担忧,元宇宙世界是否也会异变为“无隐私世界”?
02
元宇宙的隐私风险,不只是“人财两空”
更大量级的隐私收集,也意味着更高维度的隐私风险。元宇宙所带来的风险远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严峻复杂。
由于元宇宙个人信息收集的海量性、集中性、隐私性,导致一旦被泄露,个人隐私的损失将是全方位的,将对公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尤其要注意的是,元宇宙将收集大量的个人生物信息,这类数据的泄露将是不可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账户密码外泄,可以修改密码;个人生物信息泄露应当如何更改?即使是通过整容而改变人脸特征,难道还能改变指纹、声纹、虹膜吗?
在当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智能时代,仅凭人脸一项个人生物信息就可以用来解锁手机、身份认证、交易支付。那么全方位的生物信息收集,将该实现何种效能?一旦泄露又会发生怎样的恐怖故事?
从现在基于个人生物信息的“深度伪造”滥用事件,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一些风险苗头——
深度伪造技术,是通过对个人生物信息的捕捉、采集、编辑,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等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呈现效果。该技术一旦被滥用,势必会对当事人名誉、人身、财产等权益造成巨大侵害。
比如制作色情视频,不法分子将一些知名歌星、影星等公众人物的脸“移花接木”,产生真假难辨的效果,让受害人名誉严重受损。
比如实施财产诈骗,此前据媒体报道,一家英国公司被骗走了24万美元,正是由于有不法分子利用了音频版深度伪造技术,假冒公司CEO制造了一段虚假语音,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公司下属员工,要求其向指定账户汇款。
比如用来煽动社会舆论,不法分子对重要政治人物、经济人物进行音频伪造、视频伪造,传播影响社会稳定的假消息。风险将从个人领域蔓延至公共领域,对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带来挑战。
03
从隐私主权到意识主权,我们将失去什么?
“深度沉浸”也意味着“深度成瘾”,就像人们现在离不开手机和互联网一样,未来元宇宙可能成为未来支持人类社会生活的底层结构。随着人们对元宇宙的依赖越大,也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敞口。
与移动互联网相隔媒介不同,元宇宙是与人的身体直接互联。这意味着,我们在网络世界遇到的一切风险,都将不设防线。假如木马软件能致使网络崩塌,那么由于元宇宙中人身与网络直接相连,是否也会对人身产生巨大伤害?比如网络攻击导致人脑意识受到干扰,网络中断导致人的意识来不及撤回,这样的风险该如何防守?
更为危险的是“心智操控”风险。人们使用媒体的过程们也是被媒体培养的过程,思想行为必然会受到媒介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培养”威力在电视媒体时代中已经初见成效,社交媒体更上层楼,2018年一家政治AI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被曝非法将大约5000万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向他们精准推送定制信息,甚至假新闻,以此影响干预政治活动。
那么在元宇宙时代,用户在身与心的全方位沉浸,意味着网络对人的身体精神之操控能力将大大增强,可能被用于混淆、虚构事实与记忆,进而实现思想行为操纵。智能时代,继个人的隐私主权丢失之后,意识主权可能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将使得我们面临希拉里·普特南笔下“缸中之脑”的困境。1981年他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阐述过这样一个假想——
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大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他的大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随即,普特南问道:“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04
结语
技术威力越大,其破坏力也越大。本应为人类追求幸福生活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技术手段,也完全有可能异化为全方位控制人类的强有力方式。
对于元宇宙的隐私风险,我们必须要从一开始就前瞻性地规划设计,“防病于未然,而非已发时刻”。
首先要树立基本的原则导向,将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公平公正、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强化责任担当等作为基本的伦理要求。
第二要设置前置性的规则,比如把避免上瘾作为重要的技术指标,数据收集应坚守合法、目的正当、最小化、公开原则。
第三是要前瞻性地进行法律完善,中国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主要是面向移动互联网行业生态。在元宇宙时代,立法应当提出更高的数据保护标准,着眼于新风险新问题,强化平台要求,清晰责任界定,以切实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
作者为互联网政策研究人士
相关文章
- 2022年9月1日起至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设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的九大专题展陆续面向专业观众和公众开放。▲2022年9月1日,2022年服贸会首钢园展区正式开放,全球服务贸易2025-07-06
- 虹昇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在发言中对“双碳”战略下光伏发展前景进行宏观分析,并详尽介绍东方雨虹的虹昇光伏屋面系统。他表示,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利器”。作为建筑2025-07-06
-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据12日的《解放军报》消息,“国际军事比赛-2022”将于8月13日至27日举行。根据赛事安排,今年的比赛共设36个项目,由中国、俄罗斯、伊朗等12个国家共同承办,共有37个国2025-07-06
- 地理学家段澎湃新闻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面获悉,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段义孚先生于美国中部时间2022年8月10日10:27分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院逝世,2025-07-06
- 见习记者 张艳芬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在《办法》发布的同一天,上海票据交易所也发布了《2025-07-06
- 华尔街见闻 葛冬瑾分析师表示,在市场资金利率明显低于相应政策利率的背景下,MLF缩量续作的可能性会增加。本周公开市场上,央行依旧延续此前的缩量逆回购操作规模,周一至周五均进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2025-07-06
最新评论